头部

繁體版 English

准能集团:勇蹚通向“百年老店”的新路

作者: 王海波 张静 申方 张林燕 来源: 准能集团 发布时间: 2024-12-31 字号:【

准能集团筹建于1976年,是我国最早采用煤电路一体化运营模式的大型能源基地。准能集团在深化企业改革、保障能源供应的同时,跳出“挖煤—运煤—卖煤”传统路子,在重塑矿山生态的基础上发掘潜力、发挥优势,全力构建集工业遗迹保护、煤炭科普文化、休闲观光、生态文明、红色教育展示于一体的工业生态旅游景区,探索走出一条露天煤矿转型、升级、迭代的绿色发展之路。

近日,准能集团工业生态旅游景区获评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这是继被列入“国家级绿色矿山”“中国最美矿山”“国家矿山公园”“国家工业旅游示范基地”后,准能集团又一张亮眼名片。

矿山换装 厚植“绿”底色

夏秋季节,站在准能集团叠翠林区观景台上,扑面而来的是绿意盎然、生机勃勃的景象,曾经的“鸡爪子山”变身绿波涌动的“塞上林海”。“准能集团从建矿起就开始植树造林,全面落实开发建设与生态保护、水土保持‘三同时’原则。这片绿色是我们发展工业生态旅游的基础景观资源,也是我们吸引游客的底气。”准能集团生态环境保护部副主任王瑜表示。

“叠翠林区是黑岱沟露天煤矿首个排土场,是准能矿区水土保持、生态重建理论和技术体系实践完善的‘主战场’。”准能集团党建工作部副主任张新说。据介绍,叠翠林区面积3985亩,共有7个平台。这一区域从1993年开始复垦,至2005年复垦完成,主要种植有山杏、樟子松、新疆杨、油松、沙棘、苜蓿等,乔灌木共计约896万株(丛)。

夏日漫步在林区,所到之处绿树成荫,花香鸟鸣,风景如画,仿佛置身世外桃源。

准能集团所在的鄂尔多斯高原地处黄河“几”字湾、库布齐沙漠东南侧,是内蒙古、山西、陕西三省份交界地带,属于典型的黄土高原地貌。曾几何时,这里的年平均降雨量仅400毫米,蒸发量却高达2093毫米,气候干旱、植被稀疏、基岩裸露、尘土肆虐。由于地表土质疏松、缺乏植被保护,抗侵蚀能力极差,加之降雨集中且多暴雨,生态极其脆弱。“一年刮两次风,一次刮半年”,在昏黄的漫天风沙里,成片的“生态绿”成为准能人的心之所向。

“内蒙古自治区地质环境治理恢复基金要求吨煤提取费用10元以上,我们充分利用专项资金高标准推进复垦绿化。准能集团拥有年产能3400万吨的黑岱沟露天煤矿和年产能3500万吨的哈尔乌素露天煤矿,复垦绿化总投入已超过28.81亿元。多年来,我们总结了小流域综合治理的经验,在矿区形成了水土保持宏观防御体系,把水存住,避免水土流失,让绿植有了立足之地。”王瑜说。

准能矿山原始地貌像一把撑开的伞,每当降雨,水土便由“伞顶”向四周流失。针对这种特征,准能集团将已开挖占用的土地回填成四周高、中间低的盘子状,防止水土流失。同时,通过抬高道路将“盘子”分割成若干区域,再用围埂将区域划分成更小区块,让雨水均匀地留在回填区。

为了阻止地表水下渗,准能集团生态环境保护部牵头,将地表土改造成下层阻渗、中层蓄水、上层保水的“海绵”式土壤结构,形成浅滩、湿地、深水区等,以生态环境的多样性支撑生物的多样化。为促进土壤熟化,在回填区种植苜蓿等固氮养地,提高土壤产出能力,后续又筛选、引种、驯化地被植物,打造农牧林果等矿区绿色生态工程和文旅产业。这一系列举措,破解了黄土高原半干旱荒漠地区大型煤炭基地开发与保护协同推进的重大技术难题,其“矿区生态修复案例”入选世界经济论坛报告。

从1990至今,准能矿区累计复垦土地9.85万亩,种植各类乔灌木7631万株、地被3.67万亩,矿区复垦率达到100%,形成了春赏杏花、夏采蔬果、秋拾彩叶、冬戏冰雪的特色生态产业链;气候与生态环境得到极大改善,植被种群由单一趋向多样化发展,吸引了黄羊、猫头鹰、赤麻鸭等数十种野生动物栖息繁衍。矿山迎来沧海桑田般的巨变,成为生态多样性保护样板。

文化加持 释放“红”魅力

煤炭是不可再生的,资源枯竭后,下一步的发展何以为继?如何挖掘、整合现有资源,蹚出一条通向“百年老店”的新路?

历经四十余载的岁月洗礼,准能集团积淀了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老厂房、旧设备成为煤炭工业文化的珍贵“活页”,记录着准能集团在鄂尔多斯高原这片热土上艰辛的创业史、发展史;如今远程操控的无人驾驶卡车、灵活的智能维修机器人、先进的融合光谱煤质快速检测技术,则深情述说着煤炭工业翻天覆地的变化。站在植被覆盖率超过80%的矿山上,“傻大黑粗”的煤炭产业旧形象早已不复存在,游客不仅可以欣赏美丽的自然景观,和小型野生动物亲密接触,还可以寻觅煤炭的“前世今生”、探寻乌金的“价值飞跃”,旧工业时代的老建筑和现代文明的新景象交融、碰撞,形成了独具准能特色的文化品牌。

优化矿山资源配置,实现工业生态旅游的独特性、差异性、可持续性,吸引更多游客,创造出价值,是准能集团一直在推进的工作。准能集团依托丰厚的矿业遗迹、生态景观和人文历史,以工业游业态为载体,建成了“双百”基地、生物多样性主题公园、露天煤矿观礼台、露天印象展览馆等诸多特色场馆和景观群,将老煤炭工业基地“翻新”融入企业高质量发展版图,进行保护性开发,逐步形成了展现乌金魅力、涌动绿色活力、激扬红色力量、凝聚奋斗精神的文旅品牌。

其中,位于毓秀景区的“双百”基地是集红色教育、党性锻炼、廉洁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文化交流、研学于一体的党员党性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新阵地。

该基地主体建筑采用两个数字“100”造型,分别象征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和新中国成立一百年。北侧的“100”是党员教育实践基地,设置了党史馆、廉政馆、海外中共珍稀文献馆、实学书院、党员活动中心等主展场馆,宣誓台以及红色教育景观带,总占地面积100亩,四周栽种100棵松柏,寓意党的伟业长青。

南侧的“100”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配置了升旗台、实干广场、国防教育馆、国防教育景观带等,总占地面积100亩,四周栽种100棵石榴树,寓意各族人民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纲领,遵守党的章程……”该基地已成为传播红色文化的集结地和打卡地。当地及周边企事业单位和学校纷纷将红色“课堂”搬到准能“双百”基地,进行现场教学。

“来准能集团工业生态旅游景区研学,我第一次见到了历史课本里提到的‘中共一大红船’,特别震撼。登上红船,我想到了开天辟地、敢为人先,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红船精神,感觉上了一堂生动的实践课。”前来研学的一名中学生说。

“双百”基地已被授予全国煤炭行业红色教育示范基地、中国红色文化教育基地,以及鄂尔多斯市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和国防教育基地称号。

共建共享 提升“金”价值

在发展工业生态旅游的过程中,准能集团与地方政府通力合作,以开放共享之姿落实新发展理念,践行央企责任,带动地区经济,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协同发展。同时,注重与当地经济的差异化发展,既造福一方水土,又给老百姓留足创收空间。

“我理解的生态文明是工业高度发展后,以普惠的方式让大自然、社会和老百姓受益。”王瑜说。

准能集团的工业生态旅游是真正的普惠性产业,通过“生态+农业、牧业、林果”等多元产业模式,企地共同做大文旅产业“蛋糕”,让周边住宿、餐饮、交通,以及农副产品销售等领域的参与者均能受惠,实现了绿色矿山建设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发展。以绿色生态经济产业为支撑,准能集团积极探索助力乡村振兴的新机制、新方法,形成“政府主导、企业主责、全员参与、全民共享”格局,地企联合成立矿区生态公司,打造乡村振兴产业园,培育了“政府+准能集团+矿区生态公司+党支部+合作社+农户”产业联合体、“国家矿山公园+准能生态旅游区+准旗文旅集团”联合体,通过种植养护、畜牧养殖和生态旅游等,推动当地交通、餐饮、住宿、文化等产业,不断推动生态资源变为富民资本,书写更多“由绿变富”的故事。

今年54岁的周继表,之前一直靠种植大棚蔬菜过日子,收获的蔬菜需要自己拉到镇上卖,收入不稳定,生活也比较困难。2022年,他开始养殖准格尔羯羊,向矿区生态公司提供优质羯羊,平均每只羊收益700元左右。今年,周继表的羊群已经扩大到280多只。

“一年起步,两年大干,三年翻身”,这是周继表年初为自己定下的目标。依靠矿区生态公司的帮扶政策,周继表实现了家门口就业增收的美好愿景。

准能集团以“生态+”方式贯通了工业、新能源、农牧业、文旅产业,实现了耦合发展,使绿水青山真正变成金山银山。

目前,准能集团已建成集生态牧场、优质肉牛养殖园、林果生产采摘园等为一体的综合园区,现存栏优质肉牛2000多头,种植牧草1万多亩,开发饲料及小杂粮种植基地3千多亩;建成3.9万亩林果种植基地和千亩果品试验基地,每年可为当地村民增收4000万元;种植观赏花卉1000多亩,有采摘日光温室42栋,每年帮助农民增收400万元;创新开发“肉牛托管代养”经营模式,带动73户村民实现增收;以矿区生态公司羯羊养殖场为龙头,带动农民销售羯羊1.1万多只,通过绿色产业多元化发展,直接带动上万人就业,人均增收3.58万元,年直接增收共计3亿元以上。

向“黑金”要生态、向生态要发展、向发展要未来——准能集团在做精做强煤炭主体产业的同时,紧抓政策机遇,顺应消费潮流,通过打造工业旅游示范基地、开发特色工业旅游产品、优化旅游服务等方式,让“工业生态旅游样板”成为准能的一张“金名片”,释放出无限发展活力。

脚部